今天看了几篇关于射箭的文章,大部分都在嘲讽捏箭式射法,其实捏箭式射法在我国传统射术里面有自己的传承的,彝族式射法就是捏箭式,不过这种射法只适合磅数比较小的弓,比如棒棒弓,磅数比较大的弓捏不住,就像用地中海射法射时间长了手指疼的要命一样,都是承受了太大的拉力所致。
说到射法这里,最近看了些文章,有了一些新的收获,关于弓箭手悖论的。以前我认为箭支射出去呈现曲线前进是因为手指摩擦弓弦加上弓箭和适当挠度的箭支比较好的状态下,波节连线直指目标。为了推广射箭运动稍微做些解释,让更多的人喜欢射箭爱上射箭运动,
先解释下弓箭手悖论,就是射箭时,明明箭指向的是目标但是会射偏,箭指向目标稍微偏一点时偏偏射中目标,这种情况就叫弓箭手悖论。
在解释下挠度,挠度又叫刚性,但是并不是说箭支的材料刚性,而是箭支整体在前进过程中是不是容易扭动起来。还有就是动态挠度取决于箭杆长度,箭头重量和重心比等,好的箭支重心比一般是FOC(%)=100%×(A-L/2)/L这样计算出来的。不同用途的箭重心比不同.
上面我说的波节就是箭支弯曲前进过程中不动的点,拉磅数小的弓需要挠度较小的箭,小拉力配合挠度较小的箭才能有波节稳定,拉磅数大的弓需要挠度较大的箭,小拉力形成不了波节,大拉力箭被加速射出时产生的弯曲效果才会更加显著出现波节。还有的老兄比较有想法比如用没有挠度的箭这样就不会有波节波谷什么的直指目标不就射中了,目前来说所有的箭支都是有挠度的,单独造一支?多贵啊还不一定能造出来,箭支这玩意还是消耗品,玩不起啊!
再来说下我之前的理解如果用大拇指拉弦就是蒙古式射法因为和弓弦的左侧摩擦力箭支就要放在右边,用三只勾弦地中海式射法因为和弓弦右侧的摩擦力箭支就越好放在左侧。没有细想过感觉就这样。
后来看文章看评论才知道专业的射箭老师看法是因为弓弦回弹的方向和箭滑出的方向有一个夹角。弦推力方向与箭初始滑行方向不一致,这种不均衡用力导致箭发生侧向运动,而箭本身惯性又会阻碍侧向运动,从而箭滑离弓窗之后来回甩动。形成波峰波谷。射手需要找到相应的参照物稍微调整,增加射准度。这也就是为什么反曲弓比传统弓更适合竞技射准,因为弓窗的存在,箭支更接近中心出箭,使得反曲弓对挠度的容错率增大。
我现在的理解是这个弓弦回弹方向应该和射法的摩擦力有关,再加上角度的存在,使得推力方向和箭滑行方向两个力相互作用想成的弓箭手悖论。具体的就是弦的运动方向和箭的指向有一夹角,箭射出时会受握把挤压导致偏转,搭哪边就向哪边偏,然后箭就瞄准目标偏相反方向一点纠正。
本站相关热词:SPG弓箭射箭品牌隼牌官网